李承金 蜂盟 2025年10月19日 12:02
本文刊载于2025年10月《蜜蜂杂志》:转载原文如下:
立秋,作为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,宛如一只无形却强力的手,悄然重塑着自然环境,也深刻影响着中蜂养殖的生态格局。此时,外界的气候、蜜源等要素发生显著变化,中蜂养殖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,深入剖析并精准应对这些变化,是养蜂人实现高效养殖、提升蜂群质量的核心要义。
一、气候变迁下中蜂生理与行为的适应性调适
1、温度波动对中蜂代谢的双向影响
立秋后,昼夜温差急剧增大,白天或许仍残留夏日的余温,夜晚却已寒意渐浓。这种温度的大幅波动对中蜂的代谢系统产生了复杂的双向影响。在白天温度较高时,中蜂的新陈代谢加快,为了维持蜂巢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工蜂需要更加频繁地扇风、采水,消耗大量的能量。而夜晚温度降低,中蜂的新陈代谢减缓,进入一种相对节能的状态。然而,过低的温度会使中蜂的行动变得迟缓,影响其正常的采蜜、哺育等行为。
养蜂人需要密切关注蜂箱内的温度变化,通过在蜂箱内设置温度计来实时监测。当白天温度过高时,可适当扩大巢门,增加通风量,同时在蜂箱上方搭建遮阳棚,避免阳光直射导致蜂箱内温度过高。夜晚温度较低时,可在蜂箱外包裹保温材料,如稻草、泡沫板等,减少热量的散失,但要确保通风口不被完全堵塞,以保证蜂箱内空气的流通。
2、湿度变化与中蜂呼吸及病菌滋生的关联
立秋时节,空气湿度也会发生明显变化。较高的湿度环境会使中蜂的呼吸受到一定影响,增加其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。同时,潮湿的环境还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和霉菌,对中蜂的健康构成威胁。例如,蜂箱内湿度过大可能导致巢脾发霉,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,甚至引发中蜂囊状幼虫病等疾病。
为了控制蜂箱内的湿度,养蜂人可以在蜂箱底部放置一些干燥的木屑或生石灰,吸收多余的水分。在阴雨天气较多的时期,要减少对蜂群的开箱检查次数,避免外界潮湿空气进入蜂箱。此外,定期清理蜂箱内的杂物和病死幼虫,保持蜂箱内的清洁卫生,也有助于降低病菌滋生的可能性。
二、蜜源更迭期中蜂采蜜策略的优化升级
1、秋季蜜源植物的分布与特点分析
立秋后,夏季的部分蜜源植物逐渐凋零,而一些秋季蜜源植物开始进入花期。常见的秋季蜜源植物有荞麦、向日葵、桉树等。这些蜜源植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,养蜂人需要提前了解当地秋季蜜源植物的种类、分布范围和开花时间,以便合理规划蜂群的放养地点。
荞麦是一种重要的秋季蜜源植物,其花期较长,蜜质优良,但荞麦田容易受到农药的污染。向日葵的花期相对较短,但花蜜丰富,吸引大量的中蜂采蜜。桉树蜜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,但桉树流蜜期受气候影响较大。
2、中蜂采蜜行为的动态调整与效率提升
面对蜜源的更迭,中蜂的采蜜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动态调整。在秋季蜜源初期,中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蜜源环境,寻找最佳的花源。此时,养蜂人可以通过在蜂箱附近放置一些蜜源植物的枝条或花朵,引导中蜂快速发现新的蜜源。
随着采蜜活动的进行,养蜂人要根据中蜂的采蜜情况和蜜源的流蜜量,合理调整蜂群的群势。对于流蜜量较大的蜜源区域,可以适当增加蜂群的数量,提高采蜜效率;对于流蜜量较小的区域,则要减少蜂群的数量,避免资源的浪费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中蜂的采蜜返回情况,如果发现中蜂采集的花蜜量较少,可能是蜜源不足或存在其他问题,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。
三、蜂群繁殖与越冬准备的系统规划
1、立秋后中蜂繁殖节奏的精准把控
立秋是中蜂繁殖的关键时期,此时培育的越冬蜂质量直接关系到蜂群能否安全越冬和来年的发展。在立秋初期,外界气温仍然较高,蜂王的产卵量相对较大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气温逐渐下降,蜂王的产卵量也会逐渐减少。养蜂人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,精准把控中蜂的繁殖节奏。
在立秋前期,要为蜂群提供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环境条件,鼓励蜂王多产卵,培育出健康、强壮的越冬蜂。可以通过奖励饲喂的方式,每天或隔天给蜂群饲喂一定量的糖水或蜂蜜水,刺激蜂王的产卵积极性。同时,要注意保持蜂箱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,避免因环境不适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。
2、越冬蜂培育与蜂群保温的协同推进
越冬蜂的培育是中蜂养殖的重要环节,这些蜜蜂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寒能力和较长的寿命,以度过寒冷的冬季。在培育越冬蜂的过程中,要选择健康、无病虫害的蜂群作为育种群,保证越冬蜂的质量。同时,要合理控制蜂群的群势,避免蜂群过大或过小。过大的蜂群在冬季消耗的饲料较多,容易因饲料不足而饿死;过小的蜂群则保温能力差,难以抵御寒冷。
除了培育优质的越冬蜂,蜂群的保温工作也至关重要。在立秋后期,要逐渐加强蜂箱的保温措施。可以在蜂箱内添加保温板,减少热量的散失;在蜂箱外包裹多层保温材料,如棉被、草帘等。同时,要注意蜂箱的摆放位置,选择避风向阳、干燥通风的地方,避免蜂箱直接暴露在寒风中。
四、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多维度构建
1、立秋常见中蜂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早期预警
立秋后,中蜂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,常见的病虫害有蜂螨、中蜂囊状幼虫病、欧洲幼虫腐臭病等。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,养蜂人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,建立早期预警机制。
蜂螨一般在秋季繁殖较为活跃,它会寄生在中蜂的体表,吸食中蜂的体液,导致中蜂体质下降,影响蜂群的繁殖和发展。中蜂囊状幼虫病多在气温变化较大、饲料不足或蜂群受到应激时发生,患病幼虫会出现死亡、腐烂等症状。欧洲幼虫腐臭病则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,患病幼虫会散发出恶臭气味。
养蜂人可以通过定期检查蜂群,观察中蜂的行为、体表和巢脾情况,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。同时,要建立病虫害监测档案,记录病虫害的发生时间、地点、症状等信息,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。
2、综合防控策略的实施与效果评估
针对立秋常见的中蜂病虫害,要实施综合防控策略。在物理防治方面,可以使用螨扑片、诱杀灯等工具来防治蜂螨;定期清理蜂箱内的杂物和病死幼虫,保持蜂箱内的清洁卫生,减少病菌和害虫的滋生。在化学防治方面,要选择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的农药和消毒剂,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,避免对中蜂造成伤害。在生物防治方面,可以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。
实施综合防控策略后,要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。可以通过观察中蜂的健康状况、蜂群的繁殖情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等指标,来评价防控策略的有效性。如果防控效果不理想,要及时调整防控策略,确保中蜂的健康生长。
立秋之际的中蜂养殖,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深度对话,也是对养蜂人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。只有深入理解中蜂在立秋时节的生理、行为特点,精准把握蜜源变化、蜂群繁殖和病虫害防控等关键环节,才能解锁中蜂养殖的深度密码,实现中蜂养殖的高效、可持续发展。(完)
作者简介:李承金,出生于1963年,中共党员、政协委员、高级工程师,云南蜂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、《蜂盟大学》首席讲师,中国蜂友联盟创始成员之一。作为一名退伍军人,李承金曾参加过收复中越边境的老山、者阴山作战,为保卫国家留下了自己的血与汗。1984年光荣退役后,他成为了一名新闻摄影记者,曾先后在《云南日报》《中国绿色时报》《深圳商报》等媒体担任摄影记者、摄影部主任等职。
李承金老师在发布稿件时,语重心长地指出:将个人的技术与经验,通过《蜜蜂杂志》这样的权威期刊和蜂盟平台分享出去,去帮助更多的同行,不仅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式,更是“蜜蜂精神”真正体现。
他曾多次向一些有能力、有经验的蜂友提出建议,鼓励他们积极投稿,尽管这些建议本身极具价值,却未能得到足够的响应。
在此,我们诚挚呼吁广大一线蜂友,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却尚未重视经验分享的同行,请更加主动地向《蜜蜂杂志》投稿,更积极地参与到行业互动中来。请记住,你们的身后是蜂盟这个坚实的后盾。
云南赵向萍蜂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:她不断努力,积极分享互动,获得了蜂盟授予的荣誉牌匾,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,更赢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——包括资金支持以及前往上海学习全程报销的待遇。
上一篇:蜜蜂文化与爱因斯坦的预言
下一篇:蜂盟陆枝吉:金秋十月迎国际客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