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自然疗法

乌蔹莓

时间:2025-07-04   来源:本站   访问量:11

乌蔹莓 (学名:Causonis japonica (Thunb.) Raf.)是葡萄科、乌蔹莓属植物,草质藤本。小枝圆柱形,有纵棱纹,无毛或微被疏柔毛。卷须2-3叉分枝,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。叶为鸟足状5小叶,中央小叶长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;叶柄长1.5-10厘米,中央小叶柄长0.5-2.5厘米。花序腋生,复二歧聚伞花序;花序梗长1-13厘米,无毛或微被毛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约1厘米,有种子2-4颗;种子三角状倒卵形。花期3-8月,果期8-11月。

分布于中国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日本,菲律宾、越南、缅甸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也有分布。生长于海拔300-25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。

全草入药,有凉血解毒、利尿消肿之功效。

草质藤本。小枝圆柱形,有纵棱纹,无毛或微被疏柔毛。卷须2-3叉分枝,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。

乌蔹莓喜光耐半阴,好湿耐旱,不甚耐寒。生长于海拔300-2500米的山谷林中或山坡灌丛。黄河以北常变为冬枯春生宿根草本。北京亦见野生。

扦插繁殖:选择一个半老不老的枝条,在15-16厘米处剪下,可以浸泡一会儿多菌灵溶液促其生根,然后选择合适的花盆栽种即可。 [4]播种繁殖:乌蔹莓有种子,在花谢后五六天,一般种子就成熟了,这个时候的种子是褐色的,采集后可以先晾

主要价值

【性味】味苦酸,性寒。

【功能与主治】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,利尿,止血。主治咽喉肿痛,腮腺炎,毒蛇咬伤,痈肿,疔疮,风湿痛,黄疸,痢疾,咯血,尿血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15-30克;研末、泡酒或捣烂取汁。外用:捣烂外敷。

【现代临床研究】治疗化脓性感染,接骨及消肿。

【出处】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。

乌蔹莓对土壤的要求不高,平常的菜园土,腐殖土都可以,可以在花盆的最底层先铺一层煤渣土,然后是家肥,就是树叶鸡肥兔子肥等发酵后的肥料,然后再铺一层腐殖土,盆土就完成了。

主治

热毒痈肿,疔疮,丹毒,咽喉肿痛,蛇虫咬伤,水火烫伤,风湿痹痛,黄疸,泻痢,白浊,尿血。

1、治一切肿毒、发背、乳痈、便毒、恶疮初起者,五叶藤或根一握,生姜一块。捣烂,入好酒一盏,绞汁热服,取汗,以渣敷之。用大蒜代姜亦可。(《寿域神方》)

2、治项下热肿,俗名虾蟆瘟,五叶藤捣敷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3、治带状疱疹,乌蔹莓根,磨烧酒与雄黄,抹患处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

4、治风湿瘫痪,行走不便,母猪藤45g,大山羊30g,大风藤30g,泡酒500g,每服15-30g,日服2次,经常服用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
5、治白浊,色白若泔浆浊,在尿后不痛者,乃湿热所致,五爪龙藤连根一两,土茯苓、牛膝各八钱。生白酒三碗,煎至一碗,空心服三次愈,并治下疮如神。(《文堂集验方》)

6、治毒蛇咬伤,眼前发黑,视物不清,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60g,米酒冲服。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
内服:煎汤,15-30g;浸酒或捣汁饮。
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孕妇忌用。

      






上一篇:脏腑调理在慢性病中的作用

下一篇:没有了!

在线咨询

免费通话

24小时免费咨询

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,座机请加区号

免费通话

微信扫一扫

微信联系
返回顶部